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

關於白粉

我也很常受白粉所擾,偶然看到一篇關於白粉的詳細解釋及搶救方法,趕緊收藏一下。


全文取自鹿星窟 手工皂


soda ash 白粉
soda 就是「蘇打」,這是個音譯字,蘇打就是碳酸鈉。
ash 是「灰」,比如說煙灰、骨灰,都是這個字,煙灰缸叫做 ash tray,而在葬禮中我們常聽到「塵歸塵、土歸土」,英文就是「ashes to ashes, dust to dust」--> 是說有人想聽這個嗎?
從英文的字面上我們就知道,「白粉」其實就是「蘇打粉」或者直譯的「蘇打灰」。
蘇打的學名是碳酸鈉,化學式為 Na2CO3,它是一種易溶於水的弱鹼性物質,從它的化學式中,我們可以發現幾個關鍵人物:鈉 (Na)、碳 (C) 和氧 (O)。
白粉是怎麼來的呢?當然不是從毒販那裡批來的 (好冷)!皂化反應牽涉的條件非常多,但我們在家中製作手工皂的過程不可能像工廠那樣精確,即便我們會以各種方式檢查,確認皂液已達 trace 狀態可以入模了,但皂體中難免存在著沒有參與皂化反應的游離鹼,這些游離鹼接觸到空氣,就會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(CO2) 結合,形成碳酸鈉 (Na2CO3),也就是白粉了。
那麼,有方法可以避免白粉的出現嗎?有的,不過不一定保證有效。(那怎麼辦?別擔心,等一下還會教大家萬一出現白粉要怎麼處理)
避免白粉的方法包括:
1. 盡可能打到濃 T 入模。它的原理是確保油與鹼充分混合,減少游離鹼存在於皂體之中,沒有游離鹼,自然沒有形成白粉的機會了。
2. 入模後 10-15 分鐘,當皂液表面形成一個霧狀薄膜時,噴上 95% 的酒精。這麼做的原因是,當皂液表面形成霧狀薄膜時,代表肥皂分子正在逐漸形成,噴上 95% 酒精可加速表面皂化,表面的肥皂就能阻隔空氣。
3. 在皂模上加蓋,原理也是隔絕空氣。不過夏天室溫很高,加蓋可能會果凍、甚至火山爆發,所以這個方法要視氣溫而定。
4. 減少水量。這麼做的原理是,如果皂體中的水份多,游離鹼跟著水分子蒸散到皂體表面的機率就會大增,不過,水在皂化反應中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,所以建議水量不要減到低於鹼量的 2 倍。
5. 有時候,皂液入模後因溫度飆升,加上保溫、添加物影響或是放置的場所不通風,皂寶表面就冒汗了,這時候大家會發現,汗珠擦掉後的地方會冒出一點一點的白粉,這就是因為游離鹼隨著水分子被帶到皂體表面。要如何避免這種情況?我們可以在夏天室溫高時不要保溫,甚至讓它吹電風扇,避免皂寶冒汗
6. 脫模切皂後不要馬上放到開著除濕機或冷氣的房間晾皂。這是為什麼呢?環境中的濕度如果很低,剛剛脫模切皂的肥皂,皂體中仍含有許多水份,這些水分子就會從濕度高的地方往濕度低的地方移動。所以我們也會發現,明明在脫模切皂時一咪咪白粉也沒有的皂,怎麼放進除濕房或冷氣房幾個小時後,四周就覆蓋了一層薄薄的白粉。
大家可以在切完皂後先放在沒有開除濕/冷氣的房間幾天,等水份稍微蒸散了,再換到除濕房,如此就能避免這種情況下產生的白粉了。冬天時,則可以在放入保麗龍箱保溫時,放一杯熱水進去,提高環境中的濕度,如此也能避免白粉生成。
7. 多放幾天再脫模切皂。這樣做的原因跟許多人經常說「溫差」會造成白粉有關,而且所謂溫差造成的白粉,必定是內熱外冷,反之,若內冷外熱是不會產生白粉的,原因接著就解釋給大家聽,這可是某天半夜我忽然悟出來的道理呀。
猴急人如我,總是在入模後隔天就急著脫模切皂,殊不知,皂化反應是一種升溫反應,因此,在入模後一天或一天半,雖然皂體的表面的溫度已經和室溫一致,但皂體中心的溫度還是有可能高於室溫,如此一來,水分子就會往冷的地方跑 (這是一種物理現象,稱為熱的傳遞),也就順便帶著皂體中游離鹼一起跑到皂體表面 (是誰允許你帶她私奔的!),然後和二氧化碳結合形成白粉 (你看,結果「愛林哪對朗造」--> 到頭來還不是一場空)
那萬一皂體還是出現白粉,該怎麼消滅它們?
各位如果有修皂器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修整皂體不平整之處時,順便將有白粉的地方刨掉,刨下來的皂邊順手捏成皂餅、下次再入皂、打成洗衣粉、或累積大量後熱製,一點也不浪費。
另外一種簡單的方式就是戴著手套 (要是沒戴手套,肥皂上就會沾上指印,不太美觀喔)、將有白粉的肥皂拿到水龍頭底下沖一下熱水,然後再充分晾乾。前面也有提到,碳酸鈉易溶於水,所以一下子就能讓它們清潔溜溜。
或者也可以用蒸汽熨斗「哈」一下有白粉的地方,一樣也可以消滅它們。不過,我發現沖熱水是更快更有效率的方法。
皂體表面出現薄薄白粉,其實並不影響使用,也沒什麼大礙,不是很介意的話,不處理也不會怎樣。但如果白粉很厚,那就已經是接近鬆糕的程度了,代表這鍋皂攪拌得不夠均勻,成皂的品質並不理想,最好是可以刨絲加熱重製,以免使用時刺激皮膚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